
两会代表委员谈科技成果转化
1.民进中央:完善高校专利转化政策体系,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创造量不断增长,但专利转化效率较低,高校专利转化服务能力不足、产品孵化阶段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民进中央建议: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专利转化全链条合力。依据专利转化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科学地制定政策,重视专利转化相关的科技、财政、税收、审计政策协同,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和政策衔接,形成推动政策落地的合力。二是加强高质量专利供给,释放转化动力。健全完善科技成果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方法,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的差别化评价,提高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三是加强转化服务队伍建设,丰富金融财政支持模式。推动高校培养兼具技术背景和金融、法律、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多元化市场化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建立“课题组专员+专业机构人员”模式,由技术经理人辅助发明人转化专利并加强专利转化追踪。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专利转化规律的金融支持模式。
2.尹双凤:政府应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放管服”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尹双凤就目前创新活动存在着“两头强、中间弱”的现象,即前端技术研发、后端产业投资相对较强,而作为技术成果产业开发阶段的中间地带则很薄弱等问题提出,政府应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放管服”改革,向技术供需双方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中试环节服务,重点支持建设各类中试基地。一是验证类基地。依托企业,建设为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产品验证的中试基地,实现企业产品本地中试配套及快速应用推广生产。二是放大类基地。依托企业、高校,为产学研联盟成员单位提供接产放大类型的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三是通用类基地。依托高校、企业、产业园区等建设开放共享的产业通用类型中试基地,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出台专门政策,引导鼓励各类园区、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根据各地需求建设综合性、行业性中试示范基地,承接中试项目遴选开发、性能工艺改进、工艺放大熟化、产品性能检测以及提供相关技术咨询等服务。
3.刘中民: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建议一:推动科技成果实现“清单化”,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建立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跟踪管理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库,持续跟踪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推动成果转化。建议二:推动对接方式实现“多样化”,务求实效性。建议科技部牵头组织开展门类齐全的大型综合撮合对接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同时指导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等专业化服务载体组织开展小型专项撮合对接活动,促进精准对接。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组织开展专场对接活动,促进先进适用成果转化;针对重点行业及相关企业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专场对接活动,为企业匹配合适的科技成果。建议三:推动服务走向“市场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坚持“市场化”原则,大力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懂科技、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技术转移经纪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全方位服务。
4.祁志峰:如何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天龙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志峰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经理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经理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议多部门联动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支持,成立全国性技术经理人协会,负责建立行业自律规则;制定行业执业标准和业务规范;加强合法合规教育;提供会员服务,组织行业交流,推动行业创新,开展行业宣传。同时,建立省级技术经理人行业协会,便于高效开展工作。
5.张伟滨:打破四困境,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对于当前医学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缺依据”、“不敢转”、“不会转”、“路不通”四个现实困境的总结。他呼吁,要统筹多部门制定政策,厘清政策模糊地带,共同商定免责条款,共同划定转化过程中的红线。可借鉴华西等医院转化经验,明确转化规章,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百米。高校应成为专职辅助转化人才集聚的场所。依托高校组建专职辅助转化团队,可更好沟通上下游、辐射学校、附属医院及科研院所。政府还需加大力度畅通相关渠道,清除影响作价投资方式落地的规则阻碍,畅通“产学研”创新链条,推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文章来源: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